首页 / 教学科研 / 实践教学 / 详情页
教学科研
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IT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2021-01-05

以需求为导向是指以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的需求、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先导,来决定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体制、运作过程和质量评估标准。本着这一理念,为提高应用性本科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系在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下,通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将企业、职业文化同专业教育联系起来,把企业资源有效地利用到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的IT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其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基于三段式培养,构建了知识、技术、项目、职业能力四位一体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与实践动手的工程能力,采用“三段式”培养模式,即2+0.5+1.5夹层模式。第一阶段为数理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该阶段强化和拓宽数理基础,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及实训和项目开发培养,该阶段学生能力从基本技能锻炼进阶到项目开发,最后到岗位能力素养培养,逐步从基本知识能力过渡到软件应用能力最后到岗位职业能力。第三阶段为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在该阶段每个学生至少完成6个月以上对口企业实习的经历,通过企业实习使学生尽早地融入到社会企业文化当中,真实体验企业的职业要求,尽早建立职业发展规划,为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通过三学期制,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课程学习,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应用型课程,以企业项目制工作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夏季学期课程一般由企业双师团队为主进行授课,让学生及早感受到企业工作模式和节奏。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重理论,强实践”,其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其特点表现为:

image.png

1        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体系架构图

    1)课程教学采用基础理论与主流技术结合,构成工程能力培养的为了保障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与最新行业主流技术脱节,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系借助母体公司科大讯飞的师资力量,定期让专职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真实项目,有助于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和当前行业主流技术,这样教师能够把当前主流技术应用到日常课程理论的教学与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中,进而真正的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

    (2)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采用与项目结合,构成工程能力培养的线通过项目化教学方式开展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方向课程的教学。如:小学期大一小学期《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面向对象课程设计》,大二小学期《数据库课程设计》、《软件工程基础实践》等课程设计结合秋季学期理论课程的学习。

按照市场需求,在第三学年秋季学期设置不同的专业技术方向供学生选择,集中进行专业方向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强实践能力的课程,引进企业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进行教学,学生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学以致用开发出对应的虚拟项目,最后采用学生现场演示,组织教师团队进行现场评审,为后续企业实习的真实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3)实习、毕业设计采用行业、产业与职业能力结合,构成工程能力培养的学院特别重视实习和毕业设计,针对实习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6个月以上的对口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的选题来源于企业并与实习挂钩。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企业实习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多数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不仅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该行业、产业与职业能力,还能有助于学生通过在校专业知识的学习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二、基于校企协同,构建了平台、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工程能力教学机制

与科大讯飞、上海汉德等多家IT公司建立了工程能力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实习准入、实习走访、实习鉴定、就业需求等多环节对模式不断进行评价优化,校企双方实现了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考核培养效果,满足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工作领域的个性化能力需求。

  (1)通过实习准入评测与实习鉴定保证实习质量。建立两次实习准入评测机制(实习能力评测与企业准入评测机制)。实习能力评测机制,是在学生进入实习之前由学校组织的评测考核环节,以保证学生在进入实习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企业实习准入评测机制,在第三学年秋季学期集中培养课程阶段中进行二次考核,由企业按照企业实习能力要求进行测评,对于不通过的学生延迟参加企业实习。实习结束后需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实习鉴定。

  (2)通过建立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与实习周报制做好实习日常管理和过程监控。通过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外出实习的学生可以登录平台做好每日签到考勤,每周提交实习周报内容,辅导员检查每日考勤并定期抽查周报内容。

   (3)通过辅导员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定时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实习质量。辅导员定时电话与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沟通,每学期至少走访一次实习单位,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用人需求。

    三、基于个性化教育,建立了实习与工程能力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

通过遴选实习率、专业对口率、岗位适合率、实习转就业率四个维度的考评指标,建立实习质量的评价机制。

(1)实习率。第三学年秋季学期结束后,根据专业课程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的强弱,建立分批次实习机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短时间大批量学生实习的巨大需求压力,另一方面为专业对口率、岗位适合率、实习转就业率奠定了基础。

(2)专业对口率。不管统招还是自联,实习内容必须要求与专业相关,否则不认可企业实习的周期。

(3)岗位适合率。结合学生实习周报反馈和辅导员企业走访双向渠道,实时获取学生实习最新状态,针对岗位不合适的学生,与企业联系实行换岗甚至更换实习单位。

(4)实习转就业率。针对用人单位在进入学院组织招聘实习前,签订实习三方协议,保证实习转就业率。

    四、基于主动实践,构建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工程能力的创新体系

所谓主动实践,即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按照自己对对象的理解,在一个相对框定的路线中制订的,并且主要依靠自己去完成实践任务。主动实践主要包括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和领导力等要素。在工程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确定实验的对象,实验的方法,程序的设计,问题的分析等,进而达到激发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目标。

(1)培养创新的基础能力即专业技术能力与理论基础。将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动态通过教学楼多媒体公布给学生,拓宽行业视野;将企业情景导入课程教学;

(2)构建第二课堂,通过学生参与竞赛、横向、纵向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创新思维的养成,激发创新意识,并通过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将创意转化为成果;

(3)组织教师与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与培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企业家的素质。

    实践教学特色:

    (1)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知识、技术、项目、职业能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构建了“平台、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了基于“实习率、专业对口率、岗位适合率、实习转就业率”四个维度的实习质量评价机制。构建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横向、纵向项目等实践活动,并配套制定了个性卓越培养计划,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竞赛活动来置换实践类课程及实习的学分,满足了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需求。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使我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2)通过课程设计、课程项目、专业方向实践课、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构建了行业、产业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工程能力培养链。在前两年的数理与专业基础学习期间,采用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小学期三学期制。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通过各门课程实验,掌握相应的主流技术,夏期小学期通过“项目式”的集中实践,通过不同类型与应用的项目开发设计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能力需求与今后发展的方向。此外,按照IT人才市场与学生自身发展对能力不同的需求,在大三秋季学期设置了11个不同的专业技术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以项目为导向集中进行专业方向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起了工程能力培养链:从课程教学、课程实验、项目开发、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实现了无缝对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支撑与保证。

    (3)建立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实习准入及个性化培养分流机制。构建了“平台、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工程能力教学机制,通过实习准入评测与实习鉴定,建立了实习与工程能力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此外,鼓励学生自联,针对学生自联的企业是否具备实习资质进行认真核查;针对校招的企业组织校内宣讲,向学生明确岗位需求与计划,组织学生投简历面试。安排至少6个月的企业对口实习,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不同的企业与不同的项目,进行实际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锻炼培养,校企双方实现了“五个共同”,即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考核培养效果。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工作领域,建立了个性化培养分流机制包含卓越人才培养、励志攻读研究生、自主创业等个性化需求。